瞭望塔 【刘瀚阳:褥疮(压疮)】
褥疮(压疮)的中西医治疗方案
原创 止语 青囊学社 2025年03月13日 06:39
褥疮(压疮)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刘瀚阳
褥疮概述 褥疮(压疮)是由于长期压力、剪切力或摩擦力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、缺氧、坏死形成的溃疡性损伤,常见于骶尾部、足跟、髋部等骨突部位。多发于长期卧床、脊髓损伤、营养不良及老年患者。
1、中西医发病机制
西医机制 缺血缺氧→炎症反应→组织坏死→感染扩散,形成恶性循环。
压力因素:持续压力>32 mmHg可阻断毛细血管血流,导致组织缺血坏死(持续2小时以上即可引发不可逆损伤)。 剪切力与摩擦力:剪切力破坏深层血管,摩擦力导致表皮剥脱。 微环境失衡:潮湿、温度升高、失禁等加速皮肤屏障破坏。 炎症与细胞凋亡:缺血再灌注损伤 引发氧化应激,促炎因子(如IL-6、TNF-α)加重组织坏死。
2、中医机制
气血瘀滞:久卧伤气,气滞血瘀 ,肌肤失养(对应Ⅰ期红肿)。 湿热毒蕴:瘀久化热,湿热毒邪蕴结,腐肉成脓(对应Ⅱ-Ⅲ期溃烂)。 气血两虚:久病耗伤气血,疮面难敛(对应Ⅳ期深部坏死)。褥疮的分级分期(参考NPUAP标准) 分期 临床表现 中医病机 护理重点 Ⅰ期 皮肤完整,局部红肿热痛,压之不褪色 气血瘀滞,热毒初起 减压、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 Ⅱ期 表皮破损,形成水疱或浅表溃疡,伴渗液 热毒壅盛,腐肉初生 清创、收敛渗液、防感染 Ⅲ期 全层皮肤缺失,可见皮下脂肪,创面有坏死组织或腐肉 热毒腐肌,气血亏虚 祛腐生肌、控制感染 Ⅳ期 深达肌肉、骨骼,伴坏死组织或窦道 气血大虚,毒陷阴分 清创手术、补益气血 护理难点 有效减压困难: 患者无法主动翻身,需依赖气垫床、定时翻身(每2小时一次)。护理中难以严格执行,易复发。 创面管理复杂: 渗液、坏死组织、感染需分阶段处理(清创、抗感染、促肉芽生长)。深部窦道或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,导致愈合延迟。 营养支持不足: 低蛋白血症 、贫血、维生素缺乏(如维生素C、锌)延缓愈合。患者食欲差或代谢异常,难以通过饮食补充。 并发症风险高: 感染(如败血症、骨髓炎)、疼痛、心理抑郁(因长期卧床)。
容易出现的问题 感染扩散: 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感染,引发蜂窝织炎或脓毒症。 坏死组织处理不当: 自行使用偏方(如敷草药)导致感染加重。 愈合延迟与复发: 因减压不彻底、营养不良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,创面反复溃烂。 瘢痕与功能障碍: 深部溃疡愈合后瘢痕挛缩,影响关节活动(如髋关节挛缩)。
中西医治疗原则
西医治疗原则 分期治疗: Ⅰ期(红斑):减压、保湿(透明敷料)、改善微循环。 Ⅱ期(水疱/浅溃疡):清创、控渗(泡沫敷料)、抗感染。 Ⅲ-Ⅳ期(深部坏死):手术清创、负压吸引(NPWT )、皮瓣移植。 抗感染: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。 支持治疗:补充白蛋白、维生素C、锌,纠正贫血。
365站群2.中医治疗原则 分期辨证: 气滞血瘀(Ⅰ期):活血化瘀——金黄膏/紫玉膏等外敷,内服血府逐瘀汤。 湿热毒盛(Ⅱ-Ⅲ期):清热解毒——黄连解毒汤外洗,生肌玉红膏祛腐。 气血两虚(Ⅳ期):补益气血——内服十全大补汤,外敷紫玉膏/黄芪生肌膏。 褥疮治疗需多学科协作,西医重在局部清创与抗感染,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与气血平衡。护理核心在于持续减压、精准营养、分阶段创面管理。中西医结合可显著提高疗效。
3、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对照
中医: 气滞血瘀(Ⅰ期):局部受压,气血运行受阻,瘀而化热,皮肤红肿。 热毒腐肌(Ⅱ-Ⅲ期):瘀久化热,热盛肉腐,溃烂渗液。 气血两虚(Ⅳ期):久病耗气伤血,疮面难敛,深及筋骨。
NPUAP分期细化与应对策略
分期 症状特征 核心治疗目标 中西医结合方案 Ⅰ期 皮肤完整,压之红斑不褪 活血散瘀,预防溃烂 金黄膏外敷/紫玉膏+翻身减压 Ⅱ期 表皮破损,水疱或浅溃疡,渗液 控渗抗炎,促进表皮再生 煅石膏收敛膏/紫玉黄连膏+银离子敷料覆盖+五味消毒饮内服 Ⅲ期 全层皮肤缺失,坏死组织覆盖 祛腐生肌,控制感染 手术清创+生肌玉红膏+抗生素(如头孢类) Ⅳ期 深达肌肉/骨骼,窦道、恶臭 清创引流,补益气血 皮瓣移植手术+十全大补汤内服+紫草油外涂
褥疮不同分期的中药外治
Ⅰ期褥疮:
活血散瘀类 主方:金黄膏 配方:大黄、黄柏、姜黄各50g,白芷25g,天花粉15g,天南星(炮制)10g,凡士林(或者麻油、蜂蜡)基质。 替代方: 紫玉膏:紫草50g当归50麻油+蜂蜡 四黄膏: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大黄等份,蜂蜜调敷(适合过敏体质)。 活血散瘀酊:红花15g,川芎10g,75%酒精浸泡7天,外擦红肿处。
2.Ⅱ期褥疮:
收敛燥湿类
主方:煅石膏收敛膏 收敛燥湿膏 配方: 煅石膏20g,炉甘石10g,五倍子10g,地榆炭10g,氧化锌10g,凡士林100g。 制作: 药材研粉,凡士林加热融化后调药粉成膏,或用麻油调膏。 清洁创面后外敷,覆盖纱布,每日换药1-2次。 替代方: 紫玉黄连膏:紫草15g 黄连15g 黄柏15g 当归24g 生地30g 姜黄15g 麻油 蜂蜡 地榆虎杖膏:地榆炭20g,虎杖15g,冰片3g,凡士林调敷(凉血止血)。 三黄地榆油:大黄、黄柏、黄芩各20g,地榆30g,麻油煎炸后滤油外涂。
Ⅲ-Ⅳ期褥疮:
祛腐生肌类 主方:生肌玉红膏 配方:当归30g,白芷、紫草各15g,血竭10g,煅石膏20g,蜂蜡基质。 替代方: 黄芪生肌油:黄芪50g,当归20g,麻油煎炸后滤油,加蜂蜜20ml外涂(适合气血虚弱者)。
操作技术与注意事项西医清创: Ⅲ-Ⅳ期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。 黄柏30g+苦参20g,煎汤500ml,晾至37℃冲洗创面。 先涂药膏,再覆盖水胶体敷料,每1-2日换药。 过敏者慎用含此类成分的膏药。 肝肾功能不全者避免长期用含轻粉、朱砂的方剂。 敷药后若红肿加剧,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,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。
现代医学支持方案
1.湿性愈合疗法
敷料选择: Ⅱ期:泡沫敷料(吸收渗液)。 Ⅲ期:藻酸盐敷料(填充窦道)。 联合中药:清创后先涂生肌玉红膏,再覆盖水胶体敷料。
2.负压吸引(NPWT) 适用深部溃疡,加速创面引流和肉芽生长,配合生肌膏使用可缩短疗程30%。
褥疮治疗需分期精准用药、清创彻底、营养支持三管齐下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中药外治在控炎、生肌方面优势显著,但重度褥疮必须结合西医清创和手术。
护理与禁忌
1.核心护理措施 清创:Ⅲ-Ⅳ期需由医生清除坏死组织。 减压:使用气垫床,每2小时翻身。 营养:补充蛋白质、维生素C、锌。
2.禁忌与风险禁用:溃烂创面直接使用刺激性药膏(如全蝎膏)。 慎用:含汞(轻粉)、砷(砒霜)成分,需医师指导。 过敏测试:新药膏需在健康皮肤试用24小时。
综合护理建议
减压护理:使用气垫床,每1-2小时翻身一次。 营养支持:补充蛋白质(如乳清蛋白)、维生素C和锌,促进伤口愈合。 监测病情:若出现发热、创面扩大或渗血,及时处理。
常用膏剂介绍
金黄膏 金黄膏是中医经典外用药膏,出自《医宗金鉴》 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初起、红肿热痛或轻度褥疮红肿期。 以下是其传统配方及制作方法: 配方与药材比例 基础配方(可根据病情调整): 大黄:50克(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) 黄柏:50克(清热燥湿、抗菌消炎) 姜黄:50克(行气破瘀、通经止痛) 白芷:25克(排脓生肌、消肿止痛) 天花粉:25克(清热生津、解毒消肿) 厚朴:15克(行气燥湿) 陈皮:15克(理气化湿) 苍术:15克(燥湿健脾)天南星:10克(散结消肿,需炮制后用) 甘草:10克(调和药性、抗炎) 凡士林或麻油+蜂蜡:适量(基质,通常药粉与基质比例为1:4)
制作步骤 方法一:凡士林基质法(适合快速制作) 药材处理: 将大黄、黄柏、姜黄、白芷等所有药材(除天南星外)晒干,研磨成极细粉(过100目筛)。 天南星需炮制(如姜汁炙或胆南星),研磨后与其他药粉混合均匀。 调和药膏: 取凡士林加热至完全融化,加入药粉(药粉与凡士林比例1:4),搅拌均匀。 冷却后装入消毒容器,密封保存。 方法二:麻油+蜂蜡传统法(药效更佳) 炸制药油: 将麻油500克加热至60℃左右,加入大黄、黄柏、姜黄、白芷、厚朴、苍术等药材,文火慢炸至药材焦黄(约30分钟)。 过滤药渣,保留药油。 调和药膏: 药油中加入蜂蜡100克,加热融化后离火。 稍凉时加入天南星粉、天花粉、甘草粉等剩余药粉,搅拌均匀。 冷却凝固后成膏,密封冷藏保存。 功效与适用症 主要功效: 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抗菌消炎。 适用症状:痈疽疔疮初起(红肿热痛未溃时)。 轻度褥疮(Ⅰ期,皮肤红肿未破溃)。 蚊虫叮咬、烫伤初期红肿。 使用方法 外敷: 清洁患处后,取适量药膏涂于纱布上,覆盖创面,每日换药1-2次。 禁忌: 创面已溃烂、渗液或坏死(Ⅱ期以上褥疮)时禁用,需改用生肌敛疮药物。 注意事项 过敏测试:首次使用前在健康皮肤小面积试用,观察24小时无红肿瘙痒后再用。 药材安全:天南星有毒,必须炮制后使用,且避免接触黏膜或开放性伤口。 保存条件:密封冷藏保存,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,保质期约3-6个月。 改良建议(针对褥疮护理) 若用于褥疮早期红肿,可调整配方增强抗菌和促修复作用: 加紫草:20克(凉血生肌)。 加乳香:10克(活血止痛)。 基质替换:改用氧化锌软膏为基质,增强创面保护。
生肌玉红膏(《外科正宗》经典方)配方: 当归:30克(活血养血) 白芷:15克(排脓生肌) 紫草:15克(凉血解毒) 血竭:10克(化瘀止痛) 轻粉:3克(祛腐生肌,有毒需慎用,可替换为煅石膏10克) 麻油:200克(基质) 蜂蜡:30克(调节硬度) 制作方法: 麻油加热至60℃,加入当归、白芷、紫草,文火炸至焦黄,过滤药渣。 药油中加入蜂蜡融化,稍凉后加入血竭粉和轻粉(或煅石膏粉),搅拌均匀成膏。 功效:祛腐生肌、促进肉芽生长,适用于腐肉未脱、脓液较多的溃烂期褥疮。 基质选择: 凡士林:封闭性佳,适合干燥创面。 麻油+蜂蜡:透气性好,适合渗液较多者。
紫玉膏 配方: 紫草50g 当归50 麻油+蜂蜡 制作:麻油炸紫草至焦黄,滤渣后加入蜂蜡冷却装瓶。外涂创面,每日2-3次。 紫玉黄连膏配方:紫草15g 黄连15g 黄柏15g 当归24g 生地30g 姜黄15g 麻油 蜂蜡 制作:麻油炸紫草至焦黄,滤渣后加入蜂蜡冷却装瓶。外涂创面,每日2-3次。
祛腐生肌油膏 配方: 煅石膏:30克(收敛生肌) 炉甘石:15克(燥湿止痒) 乳香:10克(活血止痛) 没药:10克(消肿生肌) 黄连:10克(抗菌消炎) 冰片:5克(促渗透、清凉) 麻油:适量(调和成膏) 制作方法: 药材研成极细粉,混合均匀。 用麻油调成糊状,外敷患处。 功效:祛腐排脓、消炎生肌,适用于脓液黏稠、腐肉未净的创面。
三黄膏(改良版) 配方: 大黄:20克(清热解毒) 黄柏:20克(燥湿敛疮) 黄芩:20克(抗菌消炎) 白及:15克(生肌止血) 蜂蜜:50克(保湿促愈) 制作方法: 大黄、黄柏、黄芩煎煮浓缩成稠膏。 加入白及粉和蜂蜜,调匀后冷藏保存。 功效: 清热燥湿、保护创面,适用于渗液较多、轻度感染的褥疮。

五味消毒冲洗液(抗感染) 配方:金银花30g,野菊花20g,蒲公英20g,紫花地丁15g,天葵子15g。 用法:煎煮后滤液冲洗创面,每日1-2次。 使用注意事项 清创优先: 西医清创:清除坏死组织(黑痂、腐肉),避免自行操作引发感染。 中药冲洗:清创后用五味消毒冲洗液或黄柏水(黄柏30克+水500ml煮沸)冲洗创面。 分阶段用药: 腐肉期:以祛腐生肌散为主,促进坏死组织脱落。 生肌期:腐肉脱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或紫草油,促进肉芽生长。 控制感染: 若脓液恶臭、周围红肿热痛,需配合抗生素(如外用莫匹罗星软膏)。 可口服五味消毒饮(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增强清热解毒效果。 包扎方法: 用无菌纱布浸透药膏覆盖创面,外层用透气敷料固定,每日换药1-2次。 禁忌与风险提示 禁用刺激性药物:避免使用强刺激性药膏,以免加重溃烂。 慎用含汞/砷成分:轻粉(含汞)、砒霜(含砷)等有毒药物。 过敏风险:冰片、蜂蜜等可能引发过敏,首次使用前需局部测试。
对于破溃化脓的褥疮,生肌玉红膏和祛腐生肌散是中医经典选择,需分阶段使用,并优先清除坏死组织。 现代医学的湿性愈合疗法(如水胶体敷料)联合中药外敷效果更佳,建议在伤口护理专科医生指导下治疗!
紫草、蜂蜡、香油在褥疮防治中的作用 一、紫草 1. 中医作用 凉血生肌:紫草性寒,归心、肝经,能清热解毒、凉血活血,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。 祛腐敛疮:对溃疡、褥疮渗液、腐肉有收敛作用,减少感染风险。 2. 现代药理 抗菌消炎:含紫草素(Shikonin)、乙酰紫草素,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。 促进愈合:刺激胶原蛋白合成,加速上皮细胞再生。 3. 褥疮应用 早期红肿(Ⅰ期):紫草油外涂,减轻炎症。 溃疡渗液(Ⅱ-Ⅲ期):紫草膏(紫草+蜂蜡+香油)控渗、生肌。
4. 注意事项 紫草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,长期大量内服可能肝毒性,但外用安全。 过敏体质需先小面积试用。
二、蜂蜡 1. 中医作用 润肤生肌:蜂蜡性温,可调和药性,增强膏药的附着力和保湿性。 防腐抑菌:天然蜂蜡含抗菌成分,延长药膏保存期限。 2. 现代药理 屏障保护:形成物理屏障,减少外界刺激和细菌侵入。 保湿促愈:锁住皮肤水分,维持创面湿润环境(湿性愈合原则)。 3. 褥疮应用 膏药基质:与香油、紫草配伍制成紫草膏,增强药物渗透性。 软化痂皮:蜂蜡的温润特性可软化坏死组织,便于清创。 4. 注意事项 选择天然蜂蜡,避免含石蜡的工业制品。 过敏罕见,但初次使用需观察皮肤反应。
三、香油(麻油) 1. 中医作用 润燥解毒:香油性凉,润泽肌肤,缓解褥疮干燥脱屑。 载药透皮:作为溶剂提取紫草等药材的有效成分,增强透皮吸收。 2. 现代药理 抗氧化:含维生素E、不饱和脂肪酸,减少自由基损伤。 保湿修复:补充皮肤脂质,修复屏障功能。 3. 褥疮应用 紫草油基础:麻油炸紫草制成紫草油,用于创面外涂(需灭菌)。 调和药粉:与煅石膏、炉甘石等调成糊剂,控渗生肌。 4. 注意事项 香油需高温灭菌(炸紫草时煎透),避免微生物污染。 渗液过多时慎用,可能阻碍水分蒸发。
三者的协同作用 经典配方:紫草膏(紫草+蜂蜡+香油) 制作方法: 紫草50g浸泡麻油200ml,密封避光7天。 隔水加热至60℃,加入蜂蜡30g融化,过滤冷却成膏。 功效: 消炎抗菌(紫草)。 保湿促愈(蜂蜡+香油)。 适用Ⅰ-Ⅱ期褥疮、轻度烫伤、皮肤皲裂。 褥疮分阶段使用建议
分期 适用方案 作用目标 Ⅰ期(红肿) 紫草膏外涂,每日2次 消炎、预防溃烂 Ⅱ期(渗液) 紫草膏薄涂+无菌纱布覆盖 控渗、抑菌、促上皮再生 Ⅲ-Ⅳ期(坏死) 西医清创后,紫草膏联合生肌散(如煅石膏) 生肌敛疮、减少感染 紫草、蜂蜡、香油三者配伍是中医外治褥疮的经典方案,通过抗菌、保湿、生肌协同促进愈合。
黄连、黄柏、金银花、白芨、当归在褥疮防治中的作用
一、黄连 1.中医作用 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:黄连性寒,归心、胃、肝经,善清湿热,尤其适用于热毒炽盛的疮疡。 2. 现代药理 广谱抗菌:含小檗碱(Berberine)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、真菌(如白色念珠菌)有显著抑制作用。 抗炎镇痛:抑制促炎因子(如TNF-α、IL-6),减轻红肿热痛。 3. 褥疮应用 感染性创面(Ⅱ-Ⅲ期):黄连煎液湿敷或配入膏药(如三黄膏),控制感染。 配伍:常与黄柏、黄芩合用,增强抗菌效果。 4. 注意事项 苦寒伤胃,内服需谨慎,外用无禁忌。 浓度过高可能刺激创面,建议配成1-3%溶液使用。
二、黄柏 1. 中医作用 清热燥湿,解毒疗疮:黄柏性寒,归肾、膀胱经,长于清下焦湿热,适用于渗液多的疮疡。 2. 现代药理 抗菌抗病毒:含小檗碱、黄柏酮,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疱疹病毒。 收敛控渗:减少创面渗出液,促进干燥结痂。 3. 褥疮应用 渗液期(Ⅱ期):黄柏30g煎水外洗,或与煅石膏、炉甘石配成收敛膏。 配方示例:黄柏+地榆炭+氧化锌,调成糊剂外敷。 4.注意事项 与黄连类似,外用安全性高,但需避免接触黏膜。
三、金银花 1. 中医作用 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:金银花性甘寒,归肺、心、胃经,善治热毒疮痈。 2. 现代药理 广谱抗菌:含绿原酸、木犀草素,对耐药菌(如MRSA)有一定抑制作用。 抗炎抗氧化:减轻炎症反应,促进创面修复。 3. 褥疮应用 红肿期(Ⅰ期):金银花30g煎汤冷敷,缓解局部炎症。 感染预防:与蒲公英、野菊花配伍,煎水冲洗创面。 4. 注意事项 药性温和,适合儿童或敏感体质患者。
四、白芨 1. 中医作用 收敛止血,生肌敛疮:白芨性微寒,归肺、肝、胃经,为生肌要药。 2. 现代药理 促进愈合:白芨胶形成保护膜,减少水分流失,刺激胶原合成。 止血:通过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缩短出血时间。 3. 褥疮应用溃疡期(Ⅱ-Ⅳ期):白芨粉撒布创面,或与紫草、当归配成生肌膏。 配方示例:白芨10g + 煅石膏15g + 麻油调敷。 4. 注意事项 需研成极细粉(过200目筛),避免颗粒刺激创面。
五、当归
1. 中医作用 补血活血,润肠通便:当归性温,归肝、心、脾经,善治血虚血瘀证。 2. 现代药理 改善微循环:含阿魏酸、当归多糖,促进毛细血管新生。 抗炎镇痛: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减轻创面疼痛。 3. 褥疮应用 修复期(肉芽生长期):当归配黄芪、白芷制成生肌膏(如生肌玉红膏)。 内服调理:当归补血汤(当归+黄芪)改善患者贫血状态。 4. 注意事项 血热证(创面红肿灼热)慎用,可能加重炎症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热点资讯
- 健康前瞻 女性可多吃以下
- 预警机制 高尿酸不能吃猕
- 趋势观察 湿气重, 常吃这
- 健康前瞻 高血压患者不能
- 趋势观察 魔芋减肥效果好
- 行业瞭望 天长市: 春暖三
- 健康前瞻 跌损肿痛特效方
- 健康前瞻 中医: 千古良方
- 瞭望塔 大米炒焦,就是脾
- 远景规划 养气血不用花很